价格能否诠释“无形资产”?
“内循环、双循环”政策的诞生,给国内创新创业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于企业来说,组建和壮大自己的开发团队固然重要,但由此带来的人力、资金和协调成本却在不断“涨船”。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更愿意直接采购第三方技术供应商的产品和服务,以补充日常开发的重要工作。
这一趋势可以从飞栓全自动软件工程平台自去年底投产以来的“采购量”得到印证。
从目前的市场反馈来看,飞栓自动化软件工程平台的技术产品和服务得到了高度认可。但也有部分中小企业表示,其市场价格偏高。就经济状况而言,自己负担有点困难。
对此,飞栓云智总裁陈定伟回应称:“几乎所有企业都有自己的IT部门,还有一套长期使用的系统。从‘试错’的角度看尽管大多数企业主对外部技术服务有着极高的期望,但在面临摆脱旧模式完全切换到新模式时,他们仍然有些犹豫,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也是中国人对当前‘国产软件技术的原创性’的认识还不够。”
“从短期来看,企业可能会担心价格、磨合,甚至是后台实践。但从长期价值来看,需要交出更多的底层基础设施重复性工作到飞栓自动化软件工程平台,让企业内部的技术人员可以转向专业的高级水平,十个人可以达到,上百人使用,这是一个重要的趋势。”陈定伟坚定的说道。
当然,这并不否定企业对产品价格的审慎性,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产品的价值绝不能仅仅以价格来衡量,尤其是当技术赋能以此类产品为代表的“无形资产”时,产品和服务背后的“内涵”是关键。
需要端到端技术底层的要求往往基于强适配、高效率、直接使用。这样的水平必然需要软件服务商花费“高价”来开发。
而这个“高价”,不仅是技术研发所花费的高昂资金和时间成本,还有前期需求研究的成本、预测需求趋势的成本,甚至是商业化规模化和故障的成本。 - 一次又一次的容忍。
正因为如此,客户对技术服务的“投票”应该更多地关注产品本身的实用价值,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价格”这个细小的维度上。毕竟,看得见的只是数字化的表示,看不见的是飞栓全自动软件工程平台背后的经验积累、创新和传承,以及对中国软件原创性的认知刷新。

相关推荐